中国山水画是集哲学、文学、审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。(车鹏飞)
▲ 点击观看视频
(相关资料图)
车鹏飞走上绘画之路,有点“宿命”的味道 。
1975年,24岁的车鹏飞正投入在轰轰烈烈的“上山下乡”中,却突逢意外、伤筋断骨,只好伤退回上海。为寻生计,他把目光投向了从小就喜爱的绘画上,一边治疗,一边学画。
彼时车鹏飞拜入吴湖帆的学生任书博门下,一年后,又经任书博引荐,凭借自己优秀的“笔性”得海派大家陆俨少的青睐。自1976年起,陆俨少一周三次为他上课,这一学,就是三年。
秉持着“四三三”(四分学问,三分书法,三分绘画)的理念,陆俨少认为三年的绘画学习对车鹏飞来说已是足够,所以拒绝了他的研究生申请,建议他改读中文系。车鹏飞谨遵师训,一头扎进了浩瀚的文化海洋,又引这方“活水”滋养自己的艺术生命,因而在绘画一途上不仅未曾逊色于人,反而成了当代难得的文人画家。
中国文化浸润了车鹏飞的画笔,也指引着他向诗词中求索山水的化境。“以文学作引领”,他将之奉为圭臬。
自王维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美学风格形成以来,历代便有不少画家将“诗意”作为创作的永恒追求。生活在当代的车鹏飞亦是如此。
车鹏飞认为,中国山水诗描绘的开阔、轻松、雄浑、清新……其中种种勾画,都给人以美的享受,山水画便是要寻求诗里的这种意境。而这种深度的呈现依赖于画家内在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涵养,若是无法理解、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,那诉诸笔端的便只有景观的表象,又谈何诗意呢?
李白《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》
题识:
刬却君山好,平铺湘水流。
巴陵无限酒,醉杀洞庭秋。
李白《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》
李白《赠孟浩然》
题识:
吾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。
红颜弃轩冕,白首卧松云。
醉月频中圣,迷花不事君。
高山安可仰,徒此揖清芬。
李白《赠孟浩然》
车鹏飞山水画的另一重要特点,便是“书法用笔”。“书法如果不过关,中国画画不好。”
中国画强调“书画同源”,更习惯用“写”画而非“描”画。虽然在创作工具上有些区分,但同以笔墨为载体,中国画与中国书法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联系和共通点,因而国画的书写性十分重要。
柳宗元《溪居》
题识:
闲依农圃邻,偶似山林客。
柳宗元《溪居》
在车鹏飞看来,这种“书法用笔”不仅是出于美学的需求,更是对画家的用笔规范,是一种基本的准则。他用体操来类比:体操比赛中,裁判首先判断规定动作的完成度,然后才看运动员的自选动作。而“书法用笔”正如“规定动作”,在规范之上完成自我风格的建立,才能真正实现得到认可的出彩。
钱起《谷口书斋寄杨补阙》
题识:
家童扫萝径,昨与故人期。
钱起《谷口书斋寄杨补阙》
华夏大地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呼应着风光旖旎的灵山秀水,成为车鹏飞创作中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,引领他去追寻诗词中深邃安谧的韵意,他希望自己的画能给予观众宁静和愉悦的审美体验。而至于如何通过画面完美呈现这种文人式的深远意境,他认为是需要用终生去探求的。
谈到中国山水画未来的发展,车鹏飞强调,不能缺少哲学和文学的引领。这种引领体现在画作深度上,也体现在艺术家本人的涵养与德行上。抱持着崇高理念的艺术家总会显露出更多的艺术纯粹性。
车鹏飞提到了两位大家——李可染和程十发,两位先生都是到了晚年依然谦虚自律,执着于艺术上的追求。他们对待艺术的严肃和专一,打动着车鹏飞,也影响着他的艺术态度。
对于艺术家而言,作品始终是获得大众认可的“正途”。因此车鹏飞认为:“画家,不要有其他乱七八糟的念想。”他更强调画家的本色,要“心地纯正地追求艺术”,要避免陷入理论和思想的“陷阱”。
李白《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》
题识:
楚山秦山皆白云,白云处处长随君。
长随君,君入楚山里,云亦随君度湘水。
湘水上,女萝衣,白云堪卧君早归。
李白《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》
所谓“废画三千”,艺术家正是在创作中不断推翻、不断建立,于日积月累中成就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。
“作品讲话,到最后就是这句话。”
1978年,调入上海书画出版社。为《朵云——中国绘画研究》杂志创始人之一,历任《朵云》编辑、副主编,国画编辑室主任;
1989年,赴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;
1993年,《春江水暖》等十幅作品入编《海上十五家中国画集》。《车鹏飞画集》于台湾出版。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;
1995年,与吴建贤赴东京举办书画联展;
1996年,调入上海中国画院任画师,后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;
1998年,应邀赴加拿大旅行写生。《上海中国画院画家作品丛书——车鹏飞》出版;
2007年5月,荣宝斋出版社出版《车鹏飞书法楹联集》;
2014年8月,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天主教大学文化中心举办车鹏飞《山水精神》中国画展;
2017年, “海上新风——车鹏飞书画展”,桐乡市博物馆;
2018年 ,“上海·2018”中国山水画邀请展,龙现代艺术中心。
注:以上内容均为“十里玉见”版权内容,如需转载或有其他商务咨询,可联系我们。
标签: